台灣某些地方習俗,家中父母親過世時,在守喪期間穿的衣服或者孝服必須反過來穿,到底源於何處?正確與否?
對於習俗這種事情我從不會用「絕對」的對與錯來評斷,畢竟十里成風、百里成俗,「哩那爽叨賀」,我沒意見;但是談談習俗的來源我倒是很有興趣。
咱把時空場景倒退個幾十年,假設阿爹死了,我這個當兒子的第一件事情該做什麼呢?當然不是打電話給禮儀公司,那個年代也沒有專業禮儀公司,所以當然是「哭」,哭的越大聲越好,哭的讓左鄰右舍都知道阿爹死了,這就是「舉哀」。
哭完之後,擦乾眼淚就必須「變服」(改變服裝),這也就是今天要說的重點。
在物資較為匱乏的年代可不像今日方便,可以請禮儀公司準備個白衣、白褲、白鞋子,穿的像白雪公主那麼白,想太多了,一切只能就地取材。
那「就地取材」又是取什麼材呢?在農業社會家家戶戶都有間「柴房」,柴房裡除了堆放農具、柴薪之外,粗蔴「衰=縗,音ㄘㄨㄟ (漢拼)cuī 」也是必備的。
阿爹剛死,放聲痛哭後,兒子就會到柴房裡取出粗蔴,拿起柴刀,「快刀斬亂蔴(斬衰)」,三兩下裁成一片小的(草箍)、一片大的(蔴衣),再順手拿根草繩一綁,往身上一穿,瞬間變身,孝服就完成了!
蔴衣未經車縫,本來就沒有正反面的區別,更何況阿爹剛死,哪能顧及美觀呢?這種情況傳了三十年、五十年,某一天它忽然間就變成了「反穿」。
為什麼呢?因為現代的蔴衣車縫的太精細了,感覺不出悲傷的味道,於是就反過來穿,表示為人子女在悲傷當中「雄雄穿錯了」!
再過一段時日,連守喪穿的白色衣褲也反過來穿,這就有點刻意了。
時代進步了,喪葬禮儀的硬體產品也精緻化了,連孝服也越來越精美;然而,卻是離孝道越來越遠了!
易春秋2017/4/1
網路轉載

#殯葬搜尋首選,就在告別時刻